活到中年,什么最重要?

发布时间:2025-01-04 14:49:28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全部免费A级毛片观看::[一一91pio.com一一] “将刮上防染浆的布料进行简单印染,时间会带给你们一场美妙的魔术,带领大家进入蓝白世界。”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元新带领现场300多名师生体验、感受来自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技艺。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此次到访意大利,也是为纪念该国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 “南通有马可・波罗的足迹,当年,他可能也见到过家家户户的蓝印花布。”吴元新希望,当下,中外交流也能够以非遗为媒,让东西方相知相亲,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吴元新带领记者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及博物馆里的小店。他看着纺车、印染工具等,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在他幼年的印象里,家家户户都用蓝印花布,做衣服、做床单、做被子…… 母亲纺纱织布、父亲将纱染线,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染布班子”。农闲时,吴元新也跟随着父亲用染好的布向邻里乡亲换取生活费。16岁时,吴元新就进入染坊当学徒。 “其实,蓝印花布的原理比较简单。”吴元新介绍,花布上的纹样来自设计好的刻板。将刻板放在布上,刻板的镂空花纹处刮制防染浆。待染布后,师傅们将防染浆刮去。蓝印花布就显现出其深蓝色为底、白色花纹的常规形态。 明清时期的老物件成为吴元新的“心头好”。从各种老物件中,他揣摩花纹样式,激发创作灵感。 199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成立,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于一体。吴元新发现,外国游客对蓝印花布兴趣浓厚。 借着这个机会,他向外国友人讲述起蓝印花布的历史。蓝印花布起源于唐宋,兴盛于商业发达的明清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吴元新对于花布的钟爱也打动着1988年出生的女儿吴灵姝。从小,灵姝就看着父亲染布。她穿着蓝印花布做的衣服上学、成长。 从前,蓝印花布技艺主要以家庭传承为主。吴灵姝不希望父亲的手艺失传。于是,她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回到南通,继承父亲的“衣钵”。 吴灵姝先后在韩国求学多年。她将这项古老的艺术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相结合。“我会设计、制作一些用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包包、折扇等,作为文创产品售卖给游客。” 在父亲的帮助下,吴灵姝学习、吸收大量明清时期蓝印花布的纹样技法,并将其运用在设计之中。作为一名“非遗青年”,她还特别关注如何让“蓝白的世界‘破圈’”。她发现,蓝印花布技术在父亲手上已从家庭传承转变为学校传承。 “父亲先后在多个高校任教,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传承方式,传播蓝印花布的技艺技法。”吴灵姝心里盘算着,能否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阵地,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该博物馆靠近濠河风景区,旅游旺季时,游人如织。最终,父女两人将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精简,打造成研学课程,吸引游客体验。 “现在,在学校传播的基础上,我们也会对这项技术进行社会传播。”依靠研学、互动体验等形式,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了解蓝印花布,喜爱蓝印花布。 此外,吴灵姝还跟随着父亲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及染坊相关旧物器具。 多年来,父女两人抢救保护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6万余件、20万个纹样。 此外,他们还推动编写《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出版,对21个省的蓝印花布脉络进行梳理,填补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 在此过程中,吴元新与南通大学建立紧密联系。南通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的院校。2008年,学校成立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 2024年,该研究所升格为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12月,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基地正式启用,市民能近距离体验非遗艺术的魅力,让古老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 如今,通过高校教学、中外交流等活动,父女俩心向往之的“蓝白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的非遗魔术也越来越美妙。 前不久,吴灵姝成为江苏省青联委员,她告诉记者,马可・波罗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力,她希望自己能向这位意大利旅行家“看齐”,成为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