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锐淡颜帅

发布时间:2024-12-31 23:22:55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a一级毛片免费播放::[一一91pio.com一一] 在民政职业大学2024级新生中,来自浙江金华的陈雪彤以601分的高考成绩位居第一。她选择这所今年刚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的殡葬专业就读――这也是我国殡葬行业首个职业本科专业。 陈雪彤对殡葬行业的了解来自博主的视频。一名职业为防腐整容师的博主,用幽默、诙谐、契合年轻人喜好的风格,改变了陈雪彤原本对殡葬行业“严肃”的印象。 “好就业”也是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的主要原因。经过一番网上检索,她和家人一致认为殡葬专业的就业前景广,并最终选择了这所位于北京的新设职业本科高校。 “殡葬属于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贴近民众的工作之一,能够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是殡葬工作很吸引我的一点,这让我有强烈的社会贡献感。”这是陈雪彤入学以来最大的感受。 今年6月,教育部官网公布《关于同意设置民政职业大学的函》,同意在现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基础上设立民政职业大学,并开设了包括现代殡葬管理在内的5个职业本科专业,标志着全国首个殡葬领域的本科专业正式设立。据了解,今年民政职业大学殡葬专业本科总共招生150人,殡葬专业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其他专业高20分到30分。 9月11日,第一批殡葬专业本科学生到校报到。“殡葬专业学什么”“殡葬专业新生表示不会害怕”“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话题也相继冲上热搜。视频网站中有关“欢迎来到殡仪学院”的Vlog也成为播放量达400万的热门视频…… 为什么殡葬本科专业“火了”?殡葬本科与专科有哪些区别?殡葬行业教学面临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民政职业大学进行了采访。 殡葬行业人才缺口巨大 长期以来,缺乏专业人才是殡葬行业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 民政部《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605个,其中殡仪馆1788个,殡葬管理机构782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837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9.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万人,火化炉7713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殡葬”为关键词进行查询发现,截至今年1月,全国1547所高职院校中,培养殡葬行业人才的只有9所。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专业,但背后面对的是一个“大民生”行业。 作为民政部的直属院校,民政职业大学曾在全国展开相关调研,调研中大多数殡葬服务单位都表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近千万,治丧亲属上亿人,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十分紧缺,且现有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够高,限制了殡葬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否会有其他行业的人才跨行就业?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张丽丽观察到,虽然殡葬行业存在行业壁垒,大多数人出于心理障碍等因素很少主动转行进入殡葬行业,但是随着殡葬行业专业化程度加强、透明度提升以及其他行业人才的溢出,跨行业报考殡仪馆等岗位的本科毕业生逐渐增加。 “跨行业报考相关岗位人数的增加,不代表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相反,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张丽丽说。很多殡葬行业企业都和张丽丽表达过,他们倾向于招聘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因为经过在校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训实践,他们更具专业性,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更深,也能够更好地将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 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陵园服务与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认为,殡葬行业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相比其他行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小,同时收入稳定,这也是很多新生报考的原因之一。 在“求贤若渴”的现实情况下,今年的殡葬本科专业一诞生便“供不应求”,报考生中还包括希望进一步提升学历的专科生。 除了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同样需要殡葬行业的人才。张丽丽2009年便在殡葬专业教学,15年来,她看着这个专业成长、发展,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随着社会发展、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人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殡葬专业的意义不仅是培养殡葬服务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传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死观,让大家重新定义和认识殡葬行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逝有所安’。”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说。 “殡葬本科的设立便是希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张丽丽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应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契合重点领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殡葬本科的设立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殡葬专业专科和本科区别在“管理” 殡葬专业还要有本科?一段时间里,社会对此还有一定的质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民政职业大学现代殡葬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殡葬研究、殡葬管理和中高端殡葬服务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专科着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能;对于本科来说,学校希望学生在掌握相应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具备从事殡葬行业前端的研发、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够推动引领行业发展。”张丽丽说,具体到专业教学方面,专科的教学偏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则会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管理型人才。 “从选择教材开始,我们便会将本科和专科作区分,以人体解剖学这一科目为例,专科生使用的教材封面上会标注‘适用于高职院校’。”该校生命文化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技术教研室专职教师牛伟静主讲“人体解剖学”“公共场所消毒规范”“遗体防腐整容技术”等偏基础的课程,她认为本科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更广、更深、更全面,这也有利于本科生全方位了解行业内容,在以后的管理服务岗位上更得心应手。 以“人体解剖学”为例,专科和本科都要求吃透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知识,除此之外,本科要求详细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器官结构,比如器官的冠状面、水平面、矢状面特征等知识点,这部分知识对专科的要求是“熟悉即可”。 随着殡葬本科新生入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牛伟静在与其他教师交谈中发现,本科生的求知欲更强,他们会在课下主动拉着老师提问,也会与老师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国外殡葬文化,比如日本的入殓仪式等知识。 “这也推动老师在备课时主动去网上查资料,准备更多的课外拓展知识。”牛伟静说。 教师的专业态度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2024级本科新生逄琳入学后上的第一门课便是“中国殡葬史”,“上课有问题可以直接说,老师很乐意为我们解答”,良好的课堂氛围给逄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完成小组作业时,由于对《盗墓笔记》兴趣浓厚,逄琳尝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小说中的随葬品,通过解析完成作业。她的想法获得了老师的认可。 除了对学科知识了解更全面,本科生在技术的学习上也更专业、更复杂。 该校生命文化学院专职教师郑翔宇在“遗体整容技术”课上着重为本科学生讲解新技术,比如在为器官缺失的逝者进行器官塑形时,利用3D打印技术,并结合逝者家属的需求为逝者开展修复、整形。 郑翔宇表示,学校还会为本科生安排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培训方案编制、技术效果评估等技术培训,从更高维度培养行业人才,这也是殡葬本科的课程新动向。 “我会要求本科生的技术能力更专业、更综合,同时‘既懂管理,也懂技术’,因为他们以后需要参与到殡葬行业的业务流程、技术革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郑翔宇说。 很显然,“管理”是本科教学中的关键词,也是本科与专科人才培养时的区别所在。 “以陵园相关的专业课程来说,本科更加强化的是陵园工程管理,在专科叫作陵园工程。我们要求本科生从项目管理层面进行学习。”翟媛媛说。 “其实工作久了就会发现,当初在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都非常重要,我也会思考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怎么样做得更好。”王秋梦说。2016年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职业大学前身――记者注)的她,毕业后一直在湖北省襄阳市殡仪馆从事相关工作。不论上学还是工作,王秋梦牢记的一句话便是“殡葬无小事”。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殡葬本科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变的教育理念。”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殡葬服务教研室主任亓娜说,希望能通过4年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热爱殡葬行业,学会尊重生命,能够在从业时为逝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我们教授学生技巧,让他们能带着一门技术步入这个特殊的行业,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展。”亓娜说。 亓娜认为,殡葬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有两个:生者和逝者。如果学生对待生命不够尊重,在服务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上防腐整容课程时,需要为逝者做清洁、防腐等工作,学生要用敷面膜、温水冲洗等专业步骤为逝者做清洁,如果不能理解生命文化内涵,有可能只是机械地服务。 在培养生死观之前,也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为此,该校生命文化学院创建了全国高校首个生死体验中心,其中有一间特殊的实训室――生死体验厅。 粉色的床单、欧式的半折扇窗帘、室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这样的房间中套上体验仪器,感受前胸后背慢慢合拢的窒息感,或坐在分娩体验仪器前感受生孩子时的痛苦……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在这间房中被模拟。体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大喊大叫,有的学生一言不发,相同的是,在体验过后,学生对生死多了一份尊重。 逄琳说,自己身边的同学刚入学时都会来这里进行体验,“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死亡是这种感觉”。戴上濒死体验机,随着仪器收紧,逄琳觉得很平静,没有挣扎也没有恐惧,她用“死如秋叶般静美”来形容当时的感受。 “体验生死才能更好地服务生死”,徐晓玲发现,初入现代殡葬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生死的理解不够清晰,很多学生无法更好地进入学习中,这也是曾经困扰她的一个问题。建立这间实训室的初衷,便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死,同时,这间实训室也会在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生命文化教育课程中派上用场。 殡葬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殡葬本科专业的火热,一系列挑战也浮出水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观念以及未来殡葬行业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殡葬人才和3D打印、数字化建模看上去很难联系在一起,但这也正是殡葬行业需要人才的地方。 “单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会侧重于数字化教学,比如说设置与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塑形相关的课程。”牛伟静解释,数字化塑形主要是能更专业地修复人体的肢体、面部,还原逝者生前的样貌,这部分是专科不会学习的,她希望殡葬本科设立后能够填补技术空白,培养出真正掌握数字化建模的人才。 在技术融入之前,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则是大众观念上的偏见。 逄琳的高考分数比当地一本线高了20分。在选择殡葬专业时,逄琳也曾陷入迷茫。 逄琳的爸爸很支持她,觉得殡葬专业好就业,但是逄琳的妈妈非常反对,甚至想让她复读,在逄琳妈妈看来,生死是很“忌讳”的话题,更别提进入这一行业了。 逄琳的朋友们也劝她复读,他们认为选择殡葬专业意味着社会偏见,谈恋爱结婚选择性低,有朋友猜测以后逄琳只能被“业内消化”了。 “亲戚知道我学了这个专业之后,给我递红包的手都是抖的。”逄琳想起那一幕就笑得停不下来。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行业在大众眼中是“特殊的”,很多人认为只要与死沾边便是忌讳,“有人认为在生活中不能谈‘死’,只有在殡葬场所时才能说出这个字。”牛伟静说。 但她发现,主动选择读殡葬专业的00后学生本身并不忌讳这一行业,所谓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他们周围的同学、亲属。 在牛伟静看来,让公众改变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殡葬教育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死观和对于生命的尊重,“当他们真正服务于逝者和逝者家属时,能够将温情传递,相信群众心中的固有观念也会慢慢改变”。 随着这一批殡葬本科新生入学,也为殡葬专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提出了一些有关殡葬的奇思妙想和个性化需求。 在逄琳的设想中,葬礼是私人定制的,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参加自己的葬礼,“我一定要给自己办一场葬礼”。 作为一个资深的“二次元”爱好者,逄琳希望自己葬礼的棺材是“痛棺”,上面有很多自己喜欢的挂件“吧唧”、手办,这些都由她亲手布置。葬礼的主题则是自己喜欢的动漫,“也不一定非要‘二次元’,希望是个性化定制”。 对此想法,牛伟静听着很新鲜,同时也很欣慰。 “这一批入学的本科生年龄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很多学生确实不满足于传统的告别仪式,我相信个性化告别仪式的趋势出现后,未来也会越来越受欢迎。”牛伟静说,当然,对殡葬这个行业来说,这也是需要接受的挑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