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称岁被舅舅安排任办公室副主任

发布时间:2024-12-30 03:16:59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AY::[一一91pio.com一一]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2024级博士生王洁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老师们,前往珠穆朗玛峰附近采集水样。他们穿着登山服,拿着仪器设备,凿冰、取样、测试。 认真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吸引了当地小朋友的注意。面对小朋友们“你们在做什么”的提问,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展科普教育的机会,当场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与冰川相关的科普课。 多年来,有关气候变化、冰川消融的针对性科普内容还未形成体系。依托多个科学观测网络,青藏高原研究所承担着向当地及全国推广第三极冰川环境变化知识的责任。 “冰川地区的青少年不仅是目睹冰川变化的见证者,还是冰川保护的重要力量,更可能成为冰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工作者。从小培养他们对冰川保护的意识,激发对高寒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情,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王洁说。 以青年科学家为引领者,以研究生团队为主力,王洁作为队长,在张强弓研究员的指导下,组建了“护冰团队”,汲取研究所多年的科普经验,对当地青少年开展冰川科普教育活动。这一支“护冰团队”制作了冰川变化的模型,在当地中小学展示冰川消融的过程,讲解不同湖泊盐度的演变情况。 像“护冰团队”一样,中国科学院大学依托当地科研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公益小分队,如今已辐射到全国各地。 这与中国科学院的特色组织架构密不可分。据介绍,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现拥有6万多名硕博研究生。依靠各地113个研究所培养单位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形成院所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将研究所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学院教育资源的科教融合方式。 自2022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尝试一条科教融合的公益育人路径,探索将科研资源逐步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打造了“创益家”的公益活动体系。 “这是一项面向各个院所征集公益项目的活动。”基金会项目主管董博红介绍,结合各个地方研究所的科研资源,不同学生团队找到独特的科普资源,激活地域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学生成长的双重育人效果。 作为“创益家”的公益活动参与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何敏滢参与了一些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还曾带领国科大航空宇航竞赛队参加了不少科创竞赛。她联合多名在飞行器制造、机械设计等领域有科研项目经验的同学,组建了一支航空航天实践科普小分队。 今年10月,航空航天实践科普小分队来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展示无人机飞行和固定翼项目。延续之前科普经验,这支航空航天实践科普小分队提出了“科普+实践”的模式,尝试让科研比赛成果“变身”为科普教育的资源。 团队计划将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中原创性飞行器设计理念融入科普教具制作,将飞行器的3D模型按照功能拆分成不同模块,让零基础的孩子们能DIY设计和组装一款无人机或航天火箭。 “我们借助在研究所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把知识转变成科普授课,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何敏滢说。 在实验室里,团队指导老师肖可心观察到这支科普公益小分队的成长。要将DIY飞机的科普活动真正落地,这群学生首先要通过实验室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制作出飞机各零部件结构,然后通过切割、组装、调试等操作,实现简易飞行器的积木制作。 肖可心认为,在技术、资金、专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支持下,学生们所在不同院所的科研资源被激活了,这也一定程度消除了学生参加科普工作的壁垒。 为了持续激活各地院所科研资源,自2022年起,基金会每年举办“创益家”公益团队选拔大赛。团队在台上“路演”,评委结合项目执行情况、效果、学生收获感等维度打分,并给予优胜团队资金支持,最高资助金额达到8万元。根据项目的落地情况,基金会分不同阶段报销活动成本。 “路演”成功是“创益家”公益团队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融入了创投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长策划公益项目。”董博红介绍,基金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培训和跟踪评估体系,从项目的管理制度、工作制作、学生执行情况展开阶段性评估。此外,由慈善、金融、媒体等领域专家组成“创益家”项目顾问委员会,为团队提供公益资源,开展项目指导。 据介绍,从2022年至今,基金会联合校学生处、团委共评选出89个“创益家”公益项目,涵盖了26个校部部门、院(系)以及47个培养单位,如今已开展上百场公益活动。这些公益项目以课程授课为主,并逐渐将各地的科研基地、调研等形式融入其中。 不少学生也在“创益家”活动中找到价值,实现自我成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生刘璐妹从2022年开始就参与“创益家”活动。每当科研进展不顺利时,刘璐妹和同学们就会来国家植物园讨论植物现象,拍摄花卉美景。这里生长着1.5万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近千种珍稀濒危植物。园区还建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包括牡丹、睡莲、丁香、玉簪、海棠和野生蕨类等物种。 这些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如今也成为刘璐妹所在的植物科普小分队的教学资源。她曾为来自湖北省老河口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孩子们讲解植物。让她最有成就感的,是参观者们听讲后惊喜和开心的神情。 这支植物科普小分队的成员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很多元:有的研究进化生物学,有的研究植物分类学,有的钻研发育生物学。因科普活动结缘,成员们互相讨论,有时会碰撞出新的科研灵感。新成员加入后,刘璐妹和小伙伴们会指导新手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讲解植物知识。“科研不只需要一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精神正是我从公益活动中所收获的。” “‘创益’,旨在培养公益文化,探索公益育人模式,激励师生们发挥创新活力,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公益活动。‘家’的含义,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出具有公益情怀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大家庭。”董博红说。 对于“创益家”公益团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董博红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长效激活各地科研资源,让团队建立资金自给自足的运转方式,“孵化”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科普公益团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